首页> >
王勤将那小锦盒打开一看,见是一枚一寸见方的玻璃印章,印文是“海丰王勤”的小篆体,当下连声谢道:“如此贵重之礼,在下如何担当得起!施总实在是太客气了!”
产能不足再加上有意识的炒作,海汉的玻璃制品在两广地区一直都居高不下,而只售予少量收藏家的定制品更是凤毛麟角。王勤在此之前曾经找驻广办替某位惠州富商定制过一套玻璃文具,仅仅是上面镌刻了主人家的名号和两诗词,价格就在原本基础上翻了一倍。驻广办的产品名册上可是有明码标价,玻璃定制品刻字价格每字十两,尺寸过五分的还要加收费用。像玻璃印章这种定制品,最低起价都在八十两以上,加上刻字,市价妥妥过百两,王勤这么客气倒也不是装出来的。
施耐德道:“今后王老板有什么需要,只要写封书信,用这印章盖好落款,派人送来驻广办,我们会派人上门办理业务,省下王老板跑来跑去的麻烦。”
王勤合上盒盖,笑着应道:“那可不成,在下要是不来,如何能时时得到施总的指点”
施耐德道:“说到这个,我最近倒是有一个构想,不知道王老板有没有兴趣参与其中。”
“如果是好事,施总可别忘了算上在下这一份!”王勤此时心情大好,说话也开始随意起来。
施耐德解释道:“是这样,我们驻广办打算联合福广两地跟我们有贸易来往的商家,成立一个新的机构……”
“商会”王勤没等施耐德说完,便问了一句。
施耐德摇头道:“并不是只是传统的商会,这个机构的吸收对象是愿意跟我们合作,一起财的商家,不受地域或者经营规模的限制。这是因为我们要做的生意比较大,单独一家两家联合起来实力还远远不够。”
王勤愕然道:“据在下所知,福广两省与贵方有生意来往的商家,至少也有二三十家之多,是何种生意竟然需要如此多的商家联合起来才能做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